布什41:世界该如何纪念你?

马侯炮:《田纳西新闻》、《田纳西华人世界》特约作家。扬蹄踏古今,回首望中西;烟迷大小事,笔挑冷暖情。 

《田纳西新闻》编辑部特别推荐:从来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可以像死后的悼词那样高度浓缩出一个政治家一生的丰功伟绩。也从来没有一篇文章,可以像一篇悼词一样抹去那些鲜活而诚实、挣扎而痛苦的人性。政客也是人,输赢都是人生,是非功过,谁与评说。本报特约作家马侯炮带你回顾老布什一生的宦海沉浮,为你呈现中文媒体中绝无仅有的细腻追忆之作。

导言

2018年12月1日,美国《大西洋》杂志发表文章纪念刚刚离世的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George H. W. Bush):他“完美地体现了我们对一位美国总统素有的传统期待:体面高贵、优雅大度、冷静节制,而又坚强不屈。尽管选民只给了他在白宫的一届任期,但来自两党的尊重,他都当之无愧。”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盛赞老布什是一位“谦卑的仆人”,他的一生向美国人民彰显了“为公众服务是一项崇高神圣而又充满喜悦的使命”。

然而,一位政治人物的是非功过,岂是几句简短的追悼之词可以概述。这位世人称为“老布什”的美国第41任总统,曾经率领美国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纵横捭阖,建立了辉煌的外交成就。但是,他却在低迷的国内经济趋势下连任失败,在选民的指责和抛弃中黯然卸任。“爱国者”、“最伟大一代”的化身、“真正的贵族”,当这些溢美之词和另一个极端的评价交错在一起——“窝囊废”(“wimp”)、“骗子”、“机会主义者”——我们不禁要追问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治家?

1.

世家子弟从商转政

在老布什的整个政治生涯中,他最常被政敌攻击的就是“脱离大众”,具有不食人间烟火的“贵族气质”。甚至,有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为“国王乔治”(“King George”)。殊不知,老布什的的确确配得上这个“贵族”的称号,是一个不折不扣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精英子弟。

老布什家族属于富甲一方的新英格兰新教精英阶层,其祖先至少可以追溯到他的曾祖父詹姆士·史密斯·布什(James Smith Bush)。詹姆士·布什生于1825年,184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是知名律师、牧师、基督教作家。他的儿子,即布什的祖父塞缪尔·普莱斯考特·布什(Samuel Prescott Bush)为商业大亨,先在洛克菲勒家族公司中担任总经理,后来又成为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第四区总部的董事会成员,并亲自创办了一家投资银行。而他的父普莱斯考特·布什(Prescott Bush)也继承曾祖父创下的家族传统,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子承父业成为投银行合伙人后,他又成为了康奈迪格州的参议员。

1924年6月12日,老布什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在所有普通美国人经历经济萧条生活困顿的时候,他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体育运动和精英教育两不误。他高中就读于精英子弟聚集的贵族寄宿制学校菲利普斯学院(Phillips Academy),随后被耶鲁大学经济学系录取。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老布什在自己18岁生日的当天参加美国海军,成为了美国海军史上最年轻的飞行员之一。他被指派从航空母舰上驾驶鱼雷轰炸机,战机曾不幸被日本防空火力击落,差点遇难。经历过战场的九死一生后,他的英勇战绩为他换来了一枚“杰出飞行十字勋章”和三枚“空军奖章”。

1945年9月,在日本投降的一个月以后,老布什光荣退役,并正式开始了他在耶鲁大学经济系的学习。由于布什家族与政商名流的密切交往,加上在金融、石油等行业的深广人脉,老布什从耶鲁毕业后西下德州,在一家油田器械公司从事销售。他的父亲在这家器械公司的母公司布朗兄弟哈里曼公司(Brown Brothers Harriman & Co.)担任了22年之久的董事,而该公司是美国历史最悠久和规模最大的私人银行,百年来先后有过相当数量的商业大亨和高层政治官僚曾为该银行工作,其中包括曾史无前例五次担任美联储主席职位的格林斯潘。

随后,从1951年开始,老布什开始逐渐创办自己独立拥有的石油发展和钻探公司。短短数十年之间,他在德州发迹,成为石油巨子,四十岁之前坐拥百万财富。

2.

初涉政坛左右摇摆

1963年,老布什初次涉足政坛,被选为德州共和党哈里斯郡的党主席。次年,他进军联邦参议院,但不幸以44对56的百分比输给了民主党对手。此次初试中,老布什为自己所打造的政治形象是一名年轻的保守主义者——他强烈反对自由主义化的民主党意识形态,攻击民权法案,认为在联邦层次上确立该法案将会导致联邦政府获得过多权力,从而不正当地干涉州内事务、侵犯人民权利。他反对堕胎警惕福利国家谴责由肯尼迪总统签署的1963年核禁令条约

尽管初次竞选参议员失败,老布什的政治抱负仍在。紧接着,他在1966年第二次改道竞选国会议员职位。经过对自己选区的选民调查,他调整了自己的策略,从共和党的偏右派转向中间派,一改过去强烈谴责福利国家之危害的态度,公开肯定林登·约翰逊总统提出的“伟大社会”的施政纲领,支持用联邦政府和国家财力来保护民权、消除歧视、解决贫穷、增加医疗教育的公共投入等。转型成功之后,他甚至对自己的亲友表示:“曾经我为了赢得选举而采取过极右的立场,我希望不会重蹈覆辙了。我后悔了。”结果,凭借新的竞选纲领,老布什成功击败了自己的对手,时任哈里斯郡的地区检察官、民主党人弗兰克·布里斯克(Frank Briscoe),成为了休斯顿地区首位以共和党人身份进入众议院的代表。

进入国会以后,老布什很快就开始行使他作为一名议员应有的职责,即对各项立法提案进行审议和投票。尽管根据美国国会的历史记录来看,老布什的投票基本上体现了一个保守主义者的立场,比如支持尼克松的越南政策。但是,与四年前竞选纲领相反的是,尽管老布什代表的选区普遍反对1968年的民权法案,他却最终投票支持了该法案的通过;该法案还有一条补充的“公平住房法”,旨在规范房屋租售市场上的歧视性交易行为,规定任何美国居民都有不分种族、宗教或国籍的平等住房机会,老布什也违背了他竞选时承诺的态度,对“公平住房法”投出了一张赞成票在社会道德议题方面,他也与传统共和党人分道扬镳,采取了支持避孕或生育控制birth control)的立场。

这时,作为国会议员的老布什,距离1988年竞选美国总统还有20年时间。然而,在他短短几年的从政经历来看,他已经显示出了左右摇摆的政治立场和审时度势的务实策略。这种现实主义的个人风格,将成为老布什当上美国总统之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将是后来的政客和评论家不断用来对比他的儿子小布什的标准之一。

1970年,尼克松总统说服老布什放弃众议员的连任计划转而竞选参议员,但是他竞选失败。失败后,尼克松为了报答老布什放弃众议员连任的政治牺牲,先后任命他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和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然而好景不长,1972年,“水门事件”爆发。由于老布什时任共和党党主席,他必须为坚定地为尼克松辩护,因此饱受在野党和新闻媒体的攻击。在无数笔杆子的炮火猛攻下,他备受煎熬,以至于多年后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他自述如“一场政治噩梦”。

随着更多证据浮出水面,老布什放弃了对尼克松的辩护。尤其是当最高法院要求尼克松提交64卷录音带的时候,他在日记中写道:“这就是总统撒谎的证据”,“他是一个不道德的人。”最后,他正式公开表态,要求尼克松辞职。看到自己的昔日好友如此陨落,老布什怀着哀痛的心情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周围有一种悲伤的氛围,就像有人死去了一样……巨大的污点。我们只能看看他的家庭,看整件事,想想他的成就,然后就想到这个耻辱……”

19748月,尼克松正式辞职,副总统杰瑞德·福特接班。此时,老布什希望能够接替他担任副总统之职,从而在政治前途上再迈进一步但是福特把这个位置给了前纽约州州长尼尔逊·洛克菲勒,而任命老布什为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于是,他和妻子一同前往北京,安心度过了一段远离政治硝烟的逍遥日子。短短一年之后,1976年,福特总统又将老布什任命为中央情报局局长。他在CIA的工作获得了很高的赞扬,被大家公认为重塑了该机构的道德合法性,使之摆脱了尼克松政府滥用职权所造成的负面形象。

这份工作又仅仅维持了一年。1979年,福特总统连任败选,民主党人卡特总统上台。华盛顿的政治势力此时已经不在共和党之手,老布什只好回到德州。然而,也正是这个时候,老布什正式表白了他的“总统梦”。1月,老布什写信给已经辞职5年的尼克松:“我已经决定了,要在1980年全力以赴拼一拼。”世人会说,老布什必定已经在无数个夜晚踌躇过,怀疑过,究竟是否真的要走上这一条通往华盛顿的漫漫长路。但我们无从得知的是,他对这条征途上铺满的重重陷阱、同党倾轧、政治斗争是否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我们也无法证实,当一个世家子弟、百万富豪决心投身政治事业的时候,到底是兼济天下的个人抱负,还是传承荣誉的家族使命,在鼓舞着他作出这个决定。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可以从老布什日后自己的回忆看出,再多的辉煌荣耀,都不能改变这条道路是充满痛苦和煎熬的不幸事实。

3.

里根时代总统野心

事与愿违,老布什的第一次总统竞选没有成功。尽管他做了充分准备,重金聘请竞选团队、在全国进行巡回演讲、精心挑选竞选策略,胜选的概率仍微乎其微。共和党在5月份就已经决定统一支持里根,将他视为最有竞争力的党内候选人。在后来的自传中,老布什无奈地坦言,“共识已经达成——竞选没有未来。只有一个不服气的声音。我自己的声音。”

然而,挫败并没有让老布什放弃希望。他很快锁定了一个新的目标——成为里根的副总统。这一次,命运女神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在5月挑选副总统人选时,里根原本希望与福特的结盟,把后者在华盛顿的影响力和支持他的中间派选票凝聚在他自己身上,助他一臂之力,荣登宝座;然而,两者在谈判协商后最终未能达成妥协,结盟失败。两个月后,老布什终于等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电话。里根对他说,“我想要在开会的时候宣布你将是我选择的副总统人选,希望你对此没有意见。”

随后,正如人们所熟知的那样,198011月,里根布什组合大获全胜。老布什在一封给里根信中表达了他的绝对效忠:“我永远也不会在政治上做任何让你难堪的事情”。在接下来的任期中,他欣然协助里根消除了大量联邦法令对自由市场和州内事务的管制,并在第二次连任竞选中继续保持了他们这个组合的显著优势。

接下来,八年副总统的国家行政管理经验,就如同一个实习生有人手把手对他进行模拟的总统培训。不过,也许是模拟培训的乐趣终究敌不过真枪实弹的刺激;也许是20多年的政治生涯已经将他塑造成了一个资深老练的职业政客,将一路攀升到国家行政权力的顶端视为下一个惯性的职业规划;也是青年时代毅然奔赴战场时那份单纯的爱国者情怀,还在呼唤着他那为国奉献、服务公众的使命感;亦或是仅仅因为“不甘人后”,厌倦了躲在他人树荫之下黯然失色的存在,老布什在里根的第二届任期后期,再次宣战,向总统宝座进军。

从1986年开始,老布什大张旗鼓地为自己造势。他深知自己的执政记录被对手攻击为左右摇摆,背离共和党核心价值,因此,在全国巡讲中,他大谈财政预算的重要性,支持公立学校学生的祷告权利,尤其强调了自己反对堕胎的保守主义道德观。他铆足全力修复和巩固自己岌岌可危的右派形象,从而希望获得更多传统右派的支持

然而,这些努力未能给他带来稳健的胜算——“伊朗门事件”随即爆发,里根总统被卷入军售丑闻。民众质疑里根是否主动参与批准了对伊朗秘密军售以换取美国人质的行动。老布什作为副总统,像他在尼克松事件中所经历过的那样,又再次被卷入丑陋的政治噩梦之中。他不断被外界质问是否了解交易内幕,是否能指证里根在丑闻中的真实角色。这次事件大大地挫败了老布什的人气,令他在爱荷华州的党内初选中仅仅名列第三——对一位在位的副总统来说,这个成绩无论如何都是令人十分尴尬的。

尽管政敌曾经满怀恶意地使用“窝囊废”这样粗俗的话语来攻击老布什,但很显然,他绝非这样的等闲之辈。老布什完全没有被当前的不利局势所吓退,相反,为了奋起直追,他再次重金组建了一个强大的竞选团队。首先,以策略激进、手段低下和擅长煽动情绪著称的竞选战略分析师李·艾特华特(Lee Atwater)成为了老布什竞选团队的领导,他用极富争议的竞选策略造就了老布什的大获全胜。

当时,民主党候选人迈克尔·杜卡奇斯(Michael Dukakis)已经成功击败了其他党内竞争者,进入了最后的总统角逐阶段。在杜卡奇斯已经在民调中领先老布什17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团队领导艾特华特(Atwater)频频采用激进手段对他的人格、心理、政见、能力进行了近乎丧失底线的猛攻。强奸犯Horton被(Atwater)用于打击对手的电视广告中,对老布什的竞争者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该事件起源于杜卡奇斯所支持的一项州刑法,它允许犯人在节日被暂时从监狱释放。该制度在有些州已经广泛实践。1988年总统竞选期间,Horton在暂时释放后强奸并杀害了一对无辜男女,此事引起社会关注,并迅速成为竞选中打击杜卡奇斯的工具。据当时和后来的美国媒体报道,这次总统竞选所体现出来的“政治丑陋”,甚至连一些维护老布什的共和党人都难以否认、不想正视。

更令人唏嘘的是,老布什在胜选之后的第二天,就亟亟地试图淡化自己与这种“丑陋政治”的关系。他向选民公开表态,“他们将永远也不会再看到这样一个堪称“开膛手乔治”(George the Ripper)的自己了”。而艾特华特本人,也在老布什担任总统的两年后,在美国的《生活》杂志中,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像杜卡奇斯道歉。他坦言,在1988年的竞选中,“为了挑衅杜卡奇斯,我曾说‘我要扒了那个小杂种的皮’,然后‘让威廉·霍顿[William Horto]当他的副总统’,我为这两句话道歉:第一句体现了赤裸裸的恶毒,第二句话有种族歧视的意味。”

第二,除了采用上述激进手段,老布什的竞选团队还意识到,如果要真正赢得选票,就必须纠正在选民心中高冷的贵族形象。因此,竞选团队发起了大量走访民间、体察民情的活动。在寒冷的冬日早晨,老布什从自己的车里跳下来,帮助陷入积雪中的司机。在寒风中,他敲开工厂的大门,与寒碜的劳工攀谈。

尽管如此,“脱离群众”的指责却伴随了老布什的整个从政生涯。也许他自己也想不到的是,在日后谋求连任的竞选中,从来不用亲自去超市买菜的他,会因为一台普普通通的超市电子扫描器(checkout scanner)而被大众挖苦不堪。倾民主党的《纽约时报》在当时大肆渲染了这次令人尴尬的遭遇:“当他看到收营员的电脑屏幕上显示出货品名称和相应价格的时候,一股神奇惊讶的表情从他脸上划过”,而其实,这种电子扫描器最早在1976年就开始出现,如今早已是家喻户晓广泛使用的玩意儿了。

这则报道的言下之意是如此清晰:在国内经济停滞的情况下,我们的总统竟然还如此脱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知民间疾苦,因为他甚至连一个超市是怎么收钱的都不知道。从那以后,这个故事——以及许许多多其他不知真假的类似故事——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它们根深蒂固地嵌入了美国大众对老布什的流行认知中,政敌和媒体也反反复复拿它们来嘲讽和攻击老布什的“贵族气息”。今人所追悼的“体面高贵、优雅大度”,在昨日的政治角逐中,不过是他不可抹去、不可原谅的原罪。

但是无论如何,也许是这些接触底层、体恤民情的竞选策略为老布什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或许是因为激进的竞选策略打得对手措手不及、毫无招架之力,至少在198811月,他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开始了美国政治舞台上“布什王朝”的第一幕。

4.

外交成就内忧难当 

翻开任何一篇悼念老布什的文章,我们都能看到这样来两极分化的评价:他在外交事务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却在国内事务的处理上未能令选民满意。美国白宫在它的网站上这样描述它的第41位主人:“尽管在军事和外交事务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布什未能面处理好经济停滞形势下美国人民的不满、四处骚动的城市暴力和难以遏制的高额赤字。”

纵观世界历史,老布什总统任职于全球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的二十世纪末。在八十年代末东欧剧变的风云激荡中,他联合巴尔戈乔夫推动冷战的和平终止,又以“新大西洋主义”倡导者的姿态立足于欧洲各国之间,通过维持美国在西欧事务中的盟主地、促进苏联和东欧实行市场经济和自由选举,从而强有力地塑造和领导着冷战后的全球政治局势。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次年1月,布什总统联合34个盟国发动了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不仅用一场仅仅持续了43天的“沙漠风暴”军事行动一举摧毁伊拉克军队解放科威特,而且向全世界展示了美国先进和强大的军事科技实力,以及调配大量发达盟国经济资源的全球政治动员力

然而,历史虽然铸就了老布什无可比拟的外交成就,使他带领美国成为了苏联解体后的新一代全球领导,却也同时给了他一份巨大的遗憾——他是美国历史上仅有几位少数未能连任的总统之一。究其原因,大致有两个:在野党对参众两院的把持,以及老布什本人对“不加税”承诺的违背。

首先,在老布什就任时期,美国参众两院都被在野党民主党牢牢把持,这给布什的施政和立法带来重重阻挠和约束。尽管在总统竞选中民主党候选人杜卡奇斯被老布什狠狠地摔在了地上,但民主党人绝不会就此罢休认输,反而决意集中火力在国会中对老布什展开重重刁难。第一把火很快烧了起来:1989年上任伊始,老布什想把自己的多年同僚约翰·塔尔(John G. Tower)提名为国防部长,并乐观地相信国会一定会通过提名——毕竟他而本来就是国会议员,而国会又岂会刁难自己人呢?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来自极右翼的保守主义者保罗·魏里奇(PaulM. Weyrich)在国会委员会的听证会上作证,指控塔尔具有严重的道德问题,长期酗酒和滥交女性。老布什羞愤难当,强烈谴责这一指控是对塔尔的人格“疯狂而扭曲的臆想”,并开始亲自一对一地游说参议员来试图落实自己的提名。可惜的是,参议院最终以53票对47票否决了提名,创造了30年来第一次总统提名内阁成员被国会否决的局面。

在老布什与国会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失败之后,他另一个全国瞩目的挑战就是1991年提名托马斯大法官时爆发的性侵丑闻。托马斯大法官的前任同事和助理阿妮塔·希尔(Anita Hill)在国会委员会的听证会上指证托马斯对她有不恰当的性侵犯,整个听证会在全美直播,成为了当年最耸动劲爆的政治新闻之一。尽管最终参议院通过了老布什的大法官任命,但是投票通过率仅为52对48,是当时有史以来大法官任命纪录中最险的一次。(阅读往期报道:另一只眼看卡瓦纳的性侵闹剧:美国伟大的程序正义和法治精神,谈当年老布什时期的“Anita vs. Thomas”性侵丑闻)、

第二,除了在任命内阁官员和最高大法官时受到国会的百般刁难,最令老布什执政成绩备受重创,无外乎还是他在国内颁布的经济政策。由于在九十年代初期,美国经济进入持续低迷不振的周期,而里根时代所遗留的高额财政赤字难以被即使消化,美国民众对政府的失望情绪越来越明显。

1988年竞选时,为了树立他的保守主义形象和对里根时代经济政策一以贯之的效忠,老布什曾经发表过一段极其深入人心的讲话:

“我不会加税。我的对手说,除非万不得已,他不会加税。但你知道,当一个政客说这个话的时候,就是在给自己加税留有余地。我对手没有杜绝加税的可能。但是我会。如果国会要我加税,我会说不。当他们继续施压,我会说不。如果他们还要强逼,我还是说不。看着我的嘴唇:不会加税(Read my lips: no new tax)。”

从此,“看着我的嘴唇:不会加税”这个鲜明强烈的纲领性口号就深深地融入了全美国公民的集体意识。然而,强大的客观经济局势比任何慷慨激昂的宣誓口号都能更快消磨人的意志。老布什上任不久之后,就面临了不得不加税的局面。一方面,巨大的国防开支、多届民主党总统所倡导的福利国家政策,以及经济周期限于停滞不前的低估阶段,种种客观情况导致政府赤字不断上升。另一方面,被民主党控制的国会两院紧紧地钳制着老布什的意愿,拒绝任何其他替代加税的方案。虽然老布什多次拒绝加税,却也无能为力,找不到任何当下可行的方案来缓解赤字压力。

万般无奈之下,老布什终于在自己的经济顾问专家团的建议下,决定和民主党进行妥协,探讨折中方案。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们要有个妥协,我愿意吃下乌鸦肉[英文俗语,有自食其果,被迫收回自己的话——作者],但其他人也得一起吃。我要收回自己说的“看着我的嘴唇”,但他们也要收回那些有关税收和资格(entitlement)的话”。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在此之前,白宫新闻处秘书马林·菲兹华特(Marlin Fitzwater)曾在公开会中说,政府是在和国会进行协商妥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加税意见的,而绝非一开始就把加税作为考虑对象的。但是,民主党人拒绝了这个委婉的说辞——为了报复他们在选举中承受的颜面无存的失败,民主党人措辞强硬地坚持:必须由老布什亲自向公众明明白白、切切实实地表明他视加税为必要的立场,否则他们不会同意任何形式的加税法案。

今人无法得知历史的全貌。我们无从得知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老布什就这样乖乖听话,做出了这个提早结束他整个政治生涯的错误决定。也许是对自己的政绩相当自信,也许是他真心认为加税对全国经济却有好处,或者也许只是政治的天真让他低估了选民对自己被背叛之后的激烈反应,但是,无论如何,在1991626日这个对共和党最具历史意义的日子里,老布什在民主党报复性的坚持下,被迫公开向全国选民宣布他本人深信加税的必要性:“一切都很清楚了”,他说,“为了解决国家的赤字问题,一揽子计划是需要的”,其中就包括加税。

就像后来的历史所无情证明的那样,老布什的政治生涯,严格来说,在这一天终结。尽管海湾战争旋即爆发,国内的经济税务问题很快被选民抛之脑后,老布什的支持率也一路飙升到新的水平,但是,“言而无信”、“出尔反尔”的欺骗者形象,从此成为每一个攻击老布什的政敌的必要元素。无论是来自民主党的外部对手,还是共和党的内部挑战者,每一个人都拿此大做文章。无数的流行媒体节目、竞选电视广告、政治演说辩论都讽刺性化用着“看着我的嘴唇:不会如何如何”,对老布什的道德品质和执政能力进行大肆嘲笑和攻击。、

然而,有意思的是,尽管国内经济停滞不前,新老政敌反复攻击老布什“脱离普通群众”(out of touch with the ordinary Americans),1992的年老布什仍然宣布竞选连任——这时他已经68岁了——也许是巨大的外交成就没有让他满足,也许他还想证明什么,但无论如何,他又重振旗鼓。

面对选民的不信任,他开始言辞恳切地、一遍遍地弥补自己违背诺言的错误。他一次次地向选民道歉:“我加税了。然后我后悔了,真的后悔了。”他一次次地向选民保证:如果我还能连任,我一定不会再加税了。在最后关头,他仍然为他的错误道歉,他说:“你们会相信谁?一个加税一次但却悔恨不已的候选人,还是另外一个加了128次税而且还次次乐在其中的候选人?”然而不幸的是,最终他以3743的结果输给了来自民主党的草根新星、“无名小卒”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从此结束了他自1966年首任参议员以来长达27年的职业政治生涯。令人唏嘘的是,一直到最后关头,老布什还是对自己的胜利相当乐观。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肯定能行,我能把克林顿甩开,超过他,跑赢他,战胜他,我们会赢的。”在以后的回忆中,他仍然还心有不甘地对自己的传记作者说,他的经济专家过度乐观地估计了美国经济形势的好转,给了他错误的信息,让他建立了错误的自信,否则他不会这样轻易地输掉。

无奈败选已成定局,不可追回。老布什对失败感到一种深深的伤害和失落。之后的那个周末,意气消沉的他和自己的国务卿、四星上将科林·包威尔将军(Collin Powell)退隐到位于马里兰州的总统休假地戴维营(David Camp),一起观看了英国电影“情迷四月天”。他对包威尔袒露心声说,“我从来想过他们会选他,我不明白。但生活总还在继续。”

巨大的外交成就,没有换来选民和同僚对他一如既往的厚爱。1993年1月20日,老布什最后一次在白宫前的草坪上散步。一代名流,黯然卸任。

 5.

布什王朝历史重估

众所周知,卸任后的布什并没有从公众视野中彻底淡出,而以一名观察者、赏玩家的姿态继续存在于美国的政治生活之中。他与自己曾经的竞争对手克林顿建立了足令世人称道的深厚友谊,多次协助后者参加政治活动,为近代美国书写了一列不计前嫌、超越党争的政坛佳话。在日益分裂的美国政治生活中,老布什的大将风度和谦恭自制,令所有和他共事过的人们称颂不已。

90高龄的生日宴会上,他高空跳伞,社会名流齐齐祝寿。卸任八年后,他的长子小布什(George W. Bush)成为了美国的第43任总统,并成功连任两届。他的次子杰克·布什(JebBush)连续两届担任佛罗里达州州长,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得以连任该州州长职位的共和党人。因此,在美国人心目中,“布什家族”从此象征着其国史中被公认“最富成就的政治王朝”。

可以说,从来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可以像死后的悼词那样,高度浓缩出一个政治家一生的丰功伟绩。但是,也从来没有一篇文章,可以像一篇悼词一样,抹去那些鲜活而诚实、挣扎而痛苦的人性。如今,斯人已去,逝者为尊。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美国的主要媒体,无论左右,都对老布什值得尊敬的一生表达了深切的追思和盛赞。小布什在他为父亲所做的一曲哀悼的挽歌中,也用温柔的笔触描摹了老布什一生的君子之风、优雅风趣。

然而,政治却从来不是温柔的。政治机器搅动出来的人性从来不用公正的理智去遏制那狂躁的情绪,从“人民的选票”中厮杀出来的政治家也从来不光是靠温文尔雅取胜的。与今天一派光辉与柔情的缅怀相对,老布什对自己的历史地位却似乎怀有着一份难以释怀的纠结。他曾经落寞地对他的传记作者约翰·米坎(JonMeacham)说,“我失落在两端之间:里根的光辉——到处是纪念碑、赞颂的号角、最伟大的英雄——和我儿子们的灾难和审判。”

后之视今,犹如今之视昔。今天,我们回忆这位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之时,不禁要为所有人留下这样的问题:当一个政客的个性和感情、语言和思想都被卷入历史的车轮与政治的暗涌之中,他的功过得失是否就会因此变成一个无法捕捉的迷?在政治角逐和竞争选票的过程中,一个政客的内心要强大到什么程度,才能抵抗得住对手卑鄙的攻击和情感的创伤,保守住一个人所有的自尊?最后,一个在民选政体中依赖漂泊不定的选票来维系自己政治生命的政客,他为了胜利而不得不在政治价值、道德操守和利益妥协之间作出的抉择,我们又究竟应该如何去公正客观地评估其历史地位?(更多有关美国政治的评论分析,请点击阅读《美式政党分裂:终究是一种“成人病” — 重谈容忍与自由》,《从“米兔”走向“迷途”:解析民主党如何“劫持”Me Too运动》)

乔治·H·W·布什,第四十一任美国总统,生于1926年,猝于2018年。和任何一个政治家一样,他既是无情的历史的号手,又是有真情实感的人性存在。无论是举世瞩目的成就,还是难以平复的抑郁,无论是政治角逐中光怪陆离的生死较量,还是充满激情又捉摸不定的人民选票,所有这些都深深地刻画在老布什的沉沉浮浮的一生之中。如今,所有的是非功过,都随着他肉体的逝去而化作了历史的尘埃。也许,唯有时间的沉淀,才能令我们拨开重重迷雾,得以重估历史的真相。愿逝者安息!